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明·楼琏
云南的景与物,就收在楼琏的这十四个字里了。
初次来竹山,就被它的秀美所打动,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美不胜收,青瓦白墙的屋舍掩隐其中,颇有桃源秘境之感,让人流连忘返。人在钢筋水泥里再生龙活虎,还是想在大自然里被温柔对待呀。
云南云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云参农业的辛苦努力。云南全省种植云参 22000 亩,其中云参农业公司种植面积和合作面积达 18000 亩,全省云参成品产出 12000 吨,云参苗 450 吨。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明·楼琏
云南的景与物,就收在楼琏的这十四个字里了。
初次来竹山,就被它的秀美所打动,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美不胜收,青瓦白墙的屋舍掩隐其中,颇有桃源秘境之感,让人流连忘返。人在钢筋水泥里再生龙活虎,还是想在大自然里被温柔对待呀。
云南云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云参农业的辛苦努力。云南全省种植云参 22000 亩,其中云参农业公司种植面积和合作面积达 18000 亩,全省云参成品产出 12000 吨,云参苗 450 吨。
产品的独特品质特性
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具有“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特征。咖啡的酸味及浓稠度较好,有浓郁的咖啡味,咖啡豆里的水分普遍少于12.5%,其水浸出物在20%以上,咖啡因含量少于1.2%,总糖含量不少于8.5%,蛋白质含量多于11%,粗脂肪在5%以上,粗纤维最多可达35%,,总酸含量不少于0.5%。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普洱市咖啡种植户在选择咖啡的品种上,优选选择经过适应性栽培实验研究和长期在当地自然驯化后的咖啡品种,大多是种植了3年以上、高产、稳产、优质、高世代的优良品种。
普洱咖啡采用有性繁殖法,通过沙床催芽、种苗移入营养袋科学管理,用6月龄的咖啡小苗定植。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机于11月至次年4月沿等高线开挖,种植沟于5月之前回土并高于台面5厘米,保持台面内倾。6月至立秋前定植,在晴天的早晚或阴天进行移栽,袋底切除1厘米,拆除营养袋,并科学移栽。定植1个月后第一次施肥。雨季期间台面和台埂的杂草每月砍(割)一次,杂草用于台面死覆盖;旱季台面和台埂保留杂草,有条件的种植地可在11月进行地面死覆盖。
人们在采收鲜果时也有讲究,采摘时只摘成熟的鲜果,且不能连果柄一同摘下,摘下来后放在阴凉处等待加工。加工方法有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一般好的普洱咖啡都采用湿法加工。
虽然咖啡带来的利润巨大,但当地的茶农却并未放弃茶叶而转种咖啡。由于普洱茶喜阳,采摘期在当年2月下旬到11月,而咖啡喜阴,采摘期在当年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各自避开生长采摘期,刚好可以同时种植两种作物。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云南咖啡种植区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属于世界上乘咖啡豆的“黄金种植带”。普洱咖啡的种植区一般选择海拔700米到1600米之间,在海拔1200米以下种植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种植则选择阳坡。
普洱市的土壤类型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介于5.5到6.5之间。全年气候较为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7.8℃到20.1℃之间,年日照时数长达206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最高可达1811.7毫米,相对湿度76%~85%。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弱酸性土壤条件下,出产的小粒种咖啡颗粒匀称、味醇和、香气高,以浓而不苦、香而不烈、浓香醇和且带有天然果味而驰名海内外。
人文历史因素
对于中国来说,咖啡是一种舶来品。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晚清时期。中国幅员辽阔,适宜种植咖啡的地方有云南和海南两个地区,其中又以云南咖啡最为质优。普洱市最早的咖啡农场是1956年开拓的,当时还是小作坊生产。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雀巢开始支持云南发展咖啡产业,在普洱发展咖啡项目。那时云南咖啡生豆的年产量约为500吨,普洱市还没有开始规模化种植咖啡。后来,雀巢中国将其重心移至普洱并建立咖啡采购站,为当地的咖啡种植业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市场支持,普洱咖啡才真正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云南咖啡总产量将近半数来自普洱。经过20多年的潜心发展,普洱已堪称中国的“咖啡之都”。
产品的独特品质特性
楚雄牛肝菌以其独特的品质特性驰名海内外,在国际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出产自楚雄的牛肝菌,不仅外观色泽分明、菌盖厚实、极似牛肝,肉质细嫩紧密、浓香鲜甜,口感糯滑滋润,更是含有高达92%的水分,每一百克含有粗蛋白10克以上,营养价值非常高。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每年4月到10月份,是采收楚雄牛肝菌最适宜的时节。人们在采收牛肝菌完毕后24小时内对其进行紧急加工,去杂质、清洗、切块、急冻、包装后发往世界各地,最大限度保留了它的鲜美度。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楚雄市境内野生菌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出菌区域覆盖全市国土面积的44.5%, 78.1%的山林中均有野生菌生长。共有野生菌670余种,其中可食用或药用约300多种,占全世界野生食用菌种类一半以上、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60%,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楚雄市的土壤类型以紫色土壤为主,覆盖着以云南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温度14.8~21.9℃,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无污染、绿化面积大的条件,非常适宜牛肝菌生长。
人文历史因素
牛肝菌作为一种珍稀菌类,市场需求极大,是世界性的食用真菌。1993年,楚雄市为了推广野生菌开始封山保育。这些年来,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牛肝菌为楚雄市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出产至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牛肝菌,加工销售产值可达3.45亿元。一开始,牛肝菌主要售往国外市场,随着国内对牛肝菌的消费意识觉醒,牛肝菌也开始受到一部分国内中产阶级的推崇。
产品的独特品质特性
阿城大白菜株型呈半直立状,单株净菜重4千克左右,叶球重量占整株80%以上,优质高产且抗病性强,没有干烧心病害。阿城大白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在3.7%以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大于4.9%、维生素C的含量大于240毫克/千克,粗纤维的含量在0.6%以上、谷氨酸的含量在0.2%以上,脯氨酸的含量大于等于0.09%,17种氨基酸的总量大于0.8%。丰富的营养价值,让阿城大白菜在黑龙江省一直十分畅销。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阿城大白菜全部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且商品性好的品种,根据种植季节不同,选择适宜阿城区种植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北京新3号优良品种,其它品种只能进行试验,不允许大面积种植。
规模化种植阿城大白菜时,所有农业投入品都有其特殊使用规定:种子来源必须可溯源、三证齐全且有购买记录,国外或外省进口的种子必须有检疫证明;农药使用必须符合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和GB4285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标准;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结合物理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生产阿城大白菜的农户需要简历严格的农户生产记录档案,按照农时操作填写由阿城区绿色食品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农户生产记录。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阿城大白菜产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以肥沃的黑土为主,土壤pH值5.5—7.0、有机质4—6%、全氮0.2—0.3%、全磷0.044—0.065%。该地区境内水源为地下水,灌溉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要求,优质的土壤和水质条件非常适合大白菜生长。
阿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在136天左右。降水均匀,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全年平均日照数2658小时,年积温达3730℃以上,年活动积温2700℃以上。独特的自然环境让阿城区生产的大白菜拥有区别于别地出产的大白菜的独特口感和上佳风味。
人文历史因素
早在民国二十三年,阿城人就开始了种植大白菜。新中国成立后,阿城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济体制改革,大白菜产区的耕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大大激发了农户们的种菜热情,后来,大家不断改进栽培技术,采用了间种、复种等多种栽培模式,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保苗数,加强了田间管理,大白菜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现在,阿城大白菜的市场已经从省内扩展到了国内其他地方,远销到了辽宁、吉林、深圳等地方。
产品的独特品质特性
呼兰大葱,用四个字即可概括其品质特点:高、长、脆、甜。高,指的是呼兰大葱的植株高大,一般为1.5米。长:指的是呼兰大葱的葱白很长,很直,一般50-60厘米,最长能达80厘米左右,直径3-4厘米。脆:指的是呼兰大葱质地脆嫩。甜:指的是呼兰大葱的葱白,吃起来甘甜可口,很少辛辣,最宜生食,熟食也佳。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种植呼兰大葱时,要求必须远离污染源,周边自然环境未受到破坏,且要具有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即空气、水(水源、水质)、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的土壤。一般来说,种植呼兰大葱多选用黑土、黑钙土地块。
选茬整地时,在每667平方米内植株12000株-22000株,行株距60厘米-80厘米×5厘米-7厘米。葱苗要分级,按大、中、小苗分开定植。可使用干插法。在开好的葱沟内,将葱苗插入沟底,深度以不埋住五杈股为宜,两边压实后再浇水。也可采用湿插法,即先浇水,后插葱。定植缓苗后,天气逐渐进入炎热夏季,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一般不浇水,中耕保墒,清除杂草,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呼兰大葱的种植地块要深耕细耙,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667平方米撒施优质有机肥4000千克,以含硫肥料为好。定植前按行距开沟,沟深30厘米,沟内再集中施用磷钾肥,刨松沟底,肥土混合均匀。
立秋和白露两个节气时,每667米追施氮肥4千克。生长中后期用0.5%磷酸二氢钾溶液等叶面追肥2-3次。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呼兰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一江四河”穿境而过,创造了呼兰区肥沃的土质条件,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8种土壤。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量达3%左右,速效N、P、K含量分别为100-140毫克/千克、10-20毫克/千克、140-200毫克/千克。适于旱田、水田作物生长。
呼兰区境内江河纵横,河流水域面积达35.1万亩,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GB3838的一级标准和生活饮用水GB5749的标准。
呼兰区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多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3.6℃。年最高平均气温23℃,最低平均气温为-19.1℃。年平均降水量为500-550毫米,但四季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6-8月为集中降雨时间,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69%。全年平均日照2732.2小时,5-9月日照集中,强度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无霜期短,初霜在9月25日,终霜在5月4日,约143天左右。年平均风速3.5米/秒,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虽然处在全国纬度高、气候寒冷的地带,但夏季气温高,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较为湿润,为种植生产提供了特有的自然条件,
人文历史因素
在哈尔滨人的餐桌上,有一种地产蔬菜是无可取代的,那就是呼兰大葱!呼兰大葱的生产距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是呼兰区的主打蔬菜产品之一。现在,在呼兰大葱大量上市时吃葱,已经成了哈尔滨人的一种传统。老百姓喜欢叫呼兰大葱为“鸡腿葱”,还有“呼兰葱、阿城蒜、双城菇娘不用看”的俗语。
产品独特的品质特性
出产自湖南新田县的新田大豆,粒大卵圆、色泽金黄、口感纯香,制作的豆腐、豆浆、豆粉等一系列豆制品浓香四溢、滑腻爽口、风味独特,深受湖南人民喜爱。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新田大豆百粒均重20克以上,蛋白质含量37~49.12%,脂肪含量16~18.3g/100g。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新田大豆的种植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产地的土壤要求是板页岩、砂砾岩、钙质页岩风化而成的红、黄壤土和饭石土(属黑色石灰土亚类黑灰泥土土属),PH值6.5~8.5,有机质含量≥1.5%。
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播种。株行距25厘米×40厘米,每穴播种3到4粒,用种量5.0到5.5千克,每667米保苗20000株左右。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500千克左右,在豆苗长出3到5片真叶前,每667米追施45%硫酸钾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花期时,叶面喷施0.2%的硼酸与0.4%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到2次,使用大豆专用肥。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属典型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1℃,一月平均气温6.6℃,七月平均气温28.8℃,年际变幅为17.4℃—19℃,年降水量1425毫米,无霜期达288天,年日照1712小时,太阳辐射值111.93千卡/厘米,是湖南省四大“温室县”之一。
此外,新田县地处南岭山脉阳明山南麓,呈南北长、东西窄、向南开口的狭长盆地,在大豆生长的季节,雨水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新田大豆生长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同时,新田具有丰富的板页岩风化物和石灰岩类风化物土壤5.9万公顷,这些土壤PH值弱碱性,富含钾、钙、硒等元素。在此地种植的大豆,要比在其他土壤产量高20%以上,且品质优良。2012年,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对新田县境内土壤调查发现,全县硒含量最高值达5.52米克/千克,而且极少受到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元素的污染,非常有利于新田大豆种植。
人文历史因素
根据考古发掘和有关典籍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新田先民就开始了人工种植大豆。《后汉书》记载,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晚年退隐新田,在新田大冠岭一带修道游学,见当地老百姓营养不良,而当地又盛产大豆,因其爱民如子,于是便亲自将北方独特的豆腐制作技术传给了新田人,使豆腐这一既营养又美味的食品在新田得以推广,并流传至今。同时也使大豆成为新田仅次于稻、麦、稷的重要粮食作物,推动了新田大豆的早期生产。
后来,明朝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在新田武当山居住,当地新田大豆是其主食之一,这件事带动了新田大豆的市场需求,导致后来新田大豆的种植愈发广泛。
产品独特的品质特性
辉县是中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这里生产的山楂色泽鲜红,果实近圆形、果面有光泽、果点突出,直径2.5厘米到3厘米。“豫北红”和“红孔杞”是国内有名的山楂品种,初食时口感酸涩,多食后酸中回甘,怡神胃畅,风味独特。
除含有一般山楂的营养成份外,辉县山楂的总糖、维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比较高。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辉县山楂的总糖含量达到10.58%,维生素C实际含量达到75.1毫克/100克,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达到20.3%。在2002年—2003年两次对全国不同品种山楂的总黄酮含量的测试中,2003年辉县山楂含量最高(7.62%)。
产品特定的生产方式
辉县山楂的生产场所,必须选择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产地远离厂矿、公路等污染源,环境符合《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种植地要选在背风向阳的缓坡地,以南坡为宜,土壤以沙壤或棕壤土,pH值6.5—7.5,土层厚应在60厘米以上。每年秋季,果农们会沿山楂树边缘向树外挖宽60到80厘米的环状或条状沟,每株施有机肥50千克—200千克,改善根部生长条件,覆盖树盘,清耕除草。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辉县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1.3%、全氮0.1053%、速效磷15.656ppm、速效钾127.855ppm。水源充沛,地表泾流量5.67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可开发总量3.0298亿立方米。年均日照数2293.7小时,全年无霜期达214天,10℃以上积温4691.3℃,年降水量589.1毫米,年均相对湿度68%。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辉县山楂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人文历史因素
豫北辉县所在的河南省太行山区是中国山楂的原产地之一,自古野生山楂资源丰富。据传,康熙年间,辉县后庄一个名叫胡老炳的在山东任官,带回了山楂接穗在码沟村嫁接,成活了一株,后来经过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驯化成了今天的辉县山楂。
解放后,辉县市大力推动当地山楂发展,并解决了山楂种植管理问题,辉县山楂面积迅速扩大。著名作家、诗人赵朴初旅居辉县曾写《赞太行》一诗,里面有“林木苍翠生幽谷,漫坡药草山楂红”的感慨。
长顺绿壳鸡蛋呈椭圆形,体积小(约36克—55克重),外表呈淡淡翠绿色,壳薄,蛋白浓厚,蛋黄呈深黄色,蛋液清透黄亮。入口蛋质弹而滑,细腻而不干,清鲜无腥臭味。其富含的大量营养素使其味道清鲜。
经贵州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检测,长顺绿壳鸡蛋比普通鸡蛋胆固醇低37%,硒、碘高5倍,锌高3倍。此外,还富含大量对人有益的脑磷脂、卵磷脂、神经磷脂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称为“鸡蛋中的人参”。
历史上长顺县与境外交通不便,县内基本没有外来物种入侵,长时期同一物种近血缘交配,物种的优良性被一代一代优选下来,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步稳定,这为长顺绿壳鸡蛋的优质来源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丰沛的草场环境为长顺绿壳鸡蛋的孕育母体(母鸡和公鸡)提供了充裕的觅食环境和原生态的散养环境,使得母体能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健康自由的生长,为长顺绿壳鸡蛋的优秀品质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长顺全县矿产资源丰富,多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包括石灰石、硅石、耐火粘土、方解石、荧石、大理石、原煤等,鸡向来有“食石”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食石”能为它们提供矿物质来源,保证自身的健康,而长顺县内大量的矿产物,为长顺绿壳产蛋鸡提供了充分的矿物质来源,这些营养物质归于母体而附于蛋,自然使得长顺绿壳鸡蛋的营养多样且含量高。
20世纪60年代,在鼓扬镇马场村、岩腊村、纪堵村一带,人们就发现有了下绿壳蛋的鸡群。民间传说中,绿壳鸡蛋能治伤风感冒,因此绿壳蛋鸡倍受保护,得以长期繁衍。按照农村习俗走亲送礼、移民搬迁,绿壳蛋、绿壳蛋鸡也当成礼品随之在异地扎根发展。
长顺当地世居地少数民族布依族每年还有绿壳蛋鸡的“运动赛事”,抓绿壳蛋鸡比赛、夹绿壳鸡蛋比赛、堆绿壳鸡蛋比赛、运绿壳鸡蛋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长顺县十里八乡的群众,不管是姑娘小伙还是大叔大婶都挽起袖子、扎起衣摆,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比赛中。可以说绿壳鸡蛋已在长顺形成特有的地方文化。
产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
地理保护范围:五常大米原产地域范围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政府《关于给予五常大米原产地域产品命名的请示》(五政呈[2002]74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五常市现辖行政区域。
五常市优质的自然资源,赋予了五常大米独特的品质。这种气候条件使当地收获的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饭粒油亮、香味浓郁,水稻中干物质积累多,营养成分高,可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所以吃起来香甜。另外由于支链淀粉含量高,米饭油性大,如果将一碗米饭倒进另一碗里,空碗内挂满油珠,连一颗饭粒都挂不上。米饭清淡略甜、绵软略黏、芳香爽口。
产地:山西省
地理保护范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尖草坪区;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县、祁县现辖行政区域。
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经蒸、酵、熏、淋、晒的过程酿就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 山西老陈醋色泽呈酱红色,食之绵、酸、香、甜、鲜。 山西老陈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和盐等。以老陈醋为基质的保健醋有软化血管、降低甘油三酯等独特功效。